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砀山四平调

砀山四平调

关键词:砀山四平调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砀山在线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dangsh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985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日前,由省文联主办,省戏剧家协会协办的第六届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在合肥市隆重举行。砀山县文广新局排练的“砀山四平调”现代小戏《正义》崭露头角,荣获多个省级大奖。四平调,堪称一个年轻的地方稀有剧种。说它年轻,因为它迄今只有80余年的历史;说它稀有,因为它是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、京剧、豫剧、曲剧等剧种的腔调发展而成。年轻也好,稀有也罢,它充满活力,目前广泛流行于皖苏豫鲁四省接壤地区。

  民国初期,砀山县周寨区张小楼村“邹家班”花鼓班主邹玉振,和周寨区西豆楼村“燕家班”花鼓班主燕玉成、庞士英以及“王家班”班主王世君、许若海等,经常在皖北、苏北、鲁南、鲁西及豫东、豫南一带演出。 1931年,砀山花鼓艺人燕玉成、庞士英、刘玉顺等人,在商丘卫星说书场演出时,共同研究,认为花鼓的四平八稳中有“平调”板式,借四平八稳之意,用花鼓“平调”之称,始定名为“四平调”,丢弃腰间花鼓,穿上戏剧服饰,饰以彩妆头面。 1946年,“芒砀剧团”在亳县演出时,由邹玉振、燕玉成、张新奎等人出面,聘请了河南省夏邑老三班豫剧弦手杨学智,与乏汉臣等人一起对花鼓加弦乐进行研究和实践,提出以花鼓的“平调”为男女唱腔的基础,去糟粕,取精华,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特点,确定“四平调”的唱腔落音格式,并用六楞二胡将腰码下移定弦,称高胡为主弦乐。 “花鼓”从此演变成了“四平调”。

  剧种名称改变之后,演出剧目、表演艺术、舞台设备也都有所改进,服装、道具也和其他剧种一样,应有尽有。唱、念、做、打表演艺术更是有了新突破。起初,“四平调”只演些“三小戏”(即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,解放后,逐步形成了生、旦、净,末、丑等行当,既能演小戏,也能演连台本大戏,以及文戏、武戏,各种类型的优秀传统和大、中、小现代剧目。在表演艺术上,“四平调”保留了花鼓的载歌载舞、说唱结合的艺术特点,在演出优秀传统剧时,多采取京剧的化装方法和脸谱。

  如今,专业的四平调剧团,先后排演了许多四平调剧目,令这一民间艺术登上大雅之堂,多次参加省级、国家级会演,有的剧目还被拍成舞台戏曲片电影。四平调传统剧目有《回龙传》、《郑小娇》、《盘妇捉夫》、《三告李彦明》、《陈三两爬堂》、《逼婚记》;现代戏有 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焦裕禄》、《南方烈火》等。唱词通俗易懂,乡土味浓厚,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色。 2010年5月,“砀山四平调”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不久前,砀山县文广新局举办“砀山四平调”传承人演唱会,年近八旬的传承人李素琴和王敏、高玉玲等分别演唱了传统曲目 《杨家将》、《报花名》、《小包公》。这门几乎与传承人同岁的艺术,正在前行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5955722287 传真: 邮箱:15692875#qq.com
地址:砀城东关砀山在线运营服务中心 邮编:2153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砀山在线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